各市新闻

秦皇岛市文艺界的思考与声音: 标以时尚属性的传承

来源:秦皇岛日报  2014-12-09 16:15:22  责任编辑:侯猛

  在昌黎,提起地秧歌,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他不仅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秧歌扭出了国门,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还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上了这门传统文化艺术。他就是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建亮。

  宋建亮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他将地秧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把武术动作融入到地秧歌表演中,新颖的动作加上完美的编排,提高了地秧歌的观赏性,让传统的昌黎地秧歌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不但赢得了老艺人的敬佩和掌声,也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实现完美统一。”小海燕评剧团团长高茂强说。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评剧艺术,小海燕评剧团以戏曲艺术形式恢复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开展了“月末剧场”演出,每月演出一个大型传统剧目,受到了广大戏迷的欢迎。小海燕评剧团创作的《银杏树下》《人往高处走》《大山的儿子》《家住长城头》等剧目在河北省及全国的戏曲赛事中获奖。其中《银杏树下》《大山的儿子》荣获中国评剧艺术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奖、文艺振兴奖。同时,小海燕评剧团还结合全市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和基层建设年活动,不断创新小戏、小品等演出剧目,排练了现代戏《沙家浜》《杜鹃山》《刘巧儿》等经典片段,戏曲舞蹈《众人划桨开大船》《戏曲辉煌》等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今年,以我市先进模范人物为素材创作的《梅寄奇芳》《皓月当空》的剧目正在进行中,剧本完成后,我们将在排练中融入创新的元素,赋予戏曲艺术新的活力。”高茂强说。

  本报记者孙雪梅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