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要闻

张鹤珊:三十九载守护长城不停歇

2017-12-26 08:50:56 来源:秦皇岛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秦皇岛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村北,古朴的长城蜿蜒于险峻的山峦之中,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更加淬炼出了它的铁骨铮铮。在这里,还有一位铁骨铮铮的农民,他用多半辈子的时间守护着眼前的长城,守护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份坚持。

张鹤珊今年63岁,是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在张鹤珊家的房顶上,“长城保护工作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他把保护长城当成了一种事业,当成了一种生活,也当成了全家人的一份责任。作为当年明代长城守城将士的后裔,张鹤珊依照祖辈的遗训,从1978年开始守护城子峪村附近的明长城,至今已有39个年头。从城子峪到平顶峪10公里长的长城沿线,他几乎每天都要走上一趟,其间的每座山包、每条小路以至长城的每座城楼每个门洞,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据不完全统计,39年里,张鹤珊已经穿坏了200多双胶鞋,山间巡视的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圈还要多。他写下的有关长城的笔记,一摞子放在地上有七八十厘米高。巡视时,被荆棘划伤、蚊虫叮咬,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为了保护长城,他曾无数次和放羊倌、偷砖贼对峙,也曾被人暗算而受伤。

12月11日,凛冽的寒风中,记者随张鹤珊爬上城子峪村北的一座长城“后楼”,远处的群山和巨龙般的长城尽收眼底。“那就是张家楼,我们老张家看护的城楼。”张鹤珊指着对面山峰上的一座城楼介绍,每一座城楼都像“责任田”一样,分配到长城守城将士的身上,之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张鹤珊在长城脚下出生、长大,对长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他眼里,长城就是他坚守的阵地,更是他心灵的圣地,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的农民生活贫困,很多人靠放羊为生,也有人到山上挖草药、翻蝎子贴补家用,甚至有人到长城上扒砖盖房,这些行为对长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看到了就得管,就得影响他们的生计,被人恨是免不了的。”因为保护长城,张鹤珊没少与人发生矛盾。

“当时我们村选村委会主任,有人指着我的鼻子就说,我不选你,上山挖药材你也管,放羊你也管。我家吃饭得用钱,孩子上学得用钱,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张鹤珊曾当过一年村委会主任,因为制止了一些人破坏长城的行为,这些人就不再选他了。但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破坏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由于保护长城的突出贡献,1997年,张鹤珊成为“中国长城学会”的首位农民会员。2007年,张鹤珊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优秀文物保护员”,同年还被评为“河北省农民十大热心肠人物”和“感动港城十大新闻人物”。

现如今,当地的农民逐渐富了起来,人们不再到长城上挖药材翻蝎子。由于附近的长城保护较为完整,优质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去那里旅游,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看到了长城带来的收益,保护长城的意识也逐渐高涨起来。但游人数量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长城的保护带来压力。

“来玩的人很多,形形色色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游客随手在长城上扔垃圾,甚至有的游客在长城砖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看到这些行为,张鹤珊都会立即上前制止。有的“驴友”在长城上点火做饭,长城砖一片片被熏黑,砖石经过剧烈的热胀冷缩后也会造成质的破坏。这些对长城的损坏,让他忧心忡忡。他在日常巡视时加以制止,也在不断呼吁要保护好长城的原生态。

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儿,到如今的鬓角斑白,随着岁月的流逝,张鹤珊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为长城保护长远考虑。他在平日里没少教育儿孙,要继承下这份守护长城的责任。孙子张俊杰今年8岁了,受张鹤珊的影响,已经对长城文化和保护长城有了浓厚的兴趣。时间和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张鹤珊外出巡视经常会带上小俊杰,让他感悟长城的气息,领悟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而小俊杰也经常会学着爷爷的样子,对破坏长城和环境的行为上前制止,绝不手软。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如果走不动了,后辈人会继续走下去。”在张鹤珊的眼里,在未来的日子里,保护长城的路依然漫长,没有终点。(记者王宁)

责任编辑:王春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