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文明港城

病魔缠身十六载  抗癌明星热心公益温暖他人

2018-02-26 18:50: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杨琦 文/图

“海燕”并不是她的真名,她喜欢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始终被那种暴风雨中直面挑战、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激励着。在病友圈里,海燕这个名字非常响亮,她是很多人的榜样,更是精神支柱。

经历13次化疗、45次放疗及多次手术,海燕与癌症顽强抗争了十六年;同时,类风湿、甲减等带来的病痛更是雪上加霜。她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强,乐观阳光,不轻言放弃,让她一次次在生命的关口创造奇迹。她积极投身公益,作为志愿者热心帮助病友,看似简单的心理疏导,却能给大家带去战胜疾病的勇气和生命的希望。

“职业”是患者,事业是活着

近日,在秦皇岛市第四医院抗癌俱乐部成立十周年活动中,海燕被评为“抗癌明星”,这一荣誉可谓实至名归。海燕今年48岁,当有人问起她的职业,她的回答是:“我的职业是患者,我的事业是活着!”

16年前,海燕被诊断为乳腺癌,接受了手术和化疗。第五年,复查又发现纵膈、胸膜、心包、膈肌、肺上下叶表面多发结节,如满天星弥漫转移。手术及化疗三个月后,双肺再次转移,病情没有控制住,进而出现骨转移。同时,她又先后患上了类风湿、甲减等疾病,疼痛伴随着发烧、虚汗、心衰,胳膊上突出结节,双腿肌肉萎缩,手指变形,最严重时关节疼得不能动,只能弯腰驼背一点一点蹭着走。为了减少疼痛感,她常常把嘴唇咬肿。

病痛的折磨并没有把海燕击垮,有专家虽摇头说太晚了,但她心中始终没有放弃生命,不甘心这样等死。

顽强抗争,才能创造奇迹

“我要努力找到最前沿用药、最专业治疗,如果无药可治人生也没有遗憾了!”抱着这样的念头,海燕奔波于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求医问药,正是直面现实、积极自救的信念,使她得到了正规科学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

同时,海燕努力在心理上调整自己,“患癌的日子里,我努力忘记自己是患者,变得自信,开朗,坚韧,温暖。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你会发现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海燕说,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一直支撑着她,在很多人眼里,她能活到今天是一个奇迹。

“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有人说我坚强勇敢,我知道勇敢是源于承受苦难的习惯。凡是打不倒你的,终将会让你更强大,可以从濒临绝境到绝处逢生!”海燕说。

投身公益,为病友带去希望

在秦皇岛市第四医院,记者见到了海燕大姐,身材瘦弱的她不时露出灿烂的微笑,很难看出她是重病缠身的患者。为帮一位乳腺癌患者做心理疏导,海燕专程赶到医院,出门前特意吃了几片止疼药。近一个小时里,海燕与患者面对面耐心交流,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给予病友极大的勇气与希望。

“每当病友们看到我,得知我的病情很重,且频繁转移复发,现在还能活蹦乱跳,无形中会增加他们的信心,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病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抱团取暖!”海燕说,2012年,她成为市第四医院抗癌俱乐部的志愿者,为病友心理疏导的同时,将自己的求医经历、患病感受及积累的医学知识进行分享,目前帮助了多少名病友,她自己也数不清。

曾有一位患者起初对疾病极为恐惧,正是在海燕的帮助下,变得积极阳光,回归了正常生活,如今经常唱歌跳舞,病情控制的非常的好。

磨砺,让人懂得人生的意义

“如果没有患癌,也许我的生活是安逸的,然而人生的磨难,疾病的折磨给了我别样的生活,这也激发了我的潜能,坚定了意志,强大了内心!”海燕说。

海燕是秦皇岛钢琴协会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社会研究院会员,治病的医疗费,几乎是靠她教钢琴赚来的。类风湿让她的双手严重变形,无奈下,她只能改变教学方式,用语言替代示范,教出的学生年年百分之百通过考级。一名跟她学习14年的学生,还顺利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这让她很是欣慰。

“生命的意义不单单是幸福。幸福的生活‘得到’更多,而充满意义的生活‘给予’更多,如果生命有着它的意义,那么所经历的痛苦也一定是有意义的。这十六年的磨砺让我懂得,人要要能够接纳悲与喜,苦与痛。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温暖,比寻找阳光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束光!”海燕说。

海燕,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海燕太不容易了,真是奇迹,换一般人早就倒下了,她是所有患者的榜样!同时,她的公益之心更是让人感动和钦佩,即便住院期间,她也会到各病房帮助病友。”秦市第四医院抗癌俱乐部部长张学惠说。

据张部长介绍,2008年,医院抗癌俱乐部正式成立,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俱乐部针对不同患者开展知识讲座、院内联欢、免费体检等活动,希望为广大患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抱团取暖,院领导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张部长讲,医院还专门成立了“爱友之家”,包括海燕在内共有20名志愿者,他们都身患癌症,并顽强与病魔抗争了多年,且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志愿者们每周都会赶到医院,为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

“患者与患者间的交流,那种感同身受,健康人是理解不了的。我们会继续把这个平台搭建好,组织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张部长说。

责任编辑:于军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