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港城先锋

【最美驻村干部】贺中利:脚踏实地办实事 精准扶贫拔穷根

2018-08-09 14:32:44 来源:秦皇岛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行走在青龙肖营子镇下抱榆槐村,平整干净的公路伸向远方,村道边上整洁的院落错落有致,新建的村民文化中心大气美观,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齐全。村民三五结伴在文化广场舒活筋骨……看到如此景象怎能想到,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贫困村。

环境好了,村民富了,下抱榆槐村人有福啊。”说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村民们满脸掩饰不住的高兴:“我们要感谢老贺,是他带领乡亲们让生活变了样。”村民口中的老贺,是市人社局驻该村第一书记、工作组长贺中利。

“到了知天命之年,我做出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到农村脚踏实地干点儿实事,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百姓的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

记者眼前的贺中利衣着朴素,待人谦和,言语间透露出朴实无华的本真。2016年2月,53岁的贺中利带着对新岗位的憧憬到下抱榆槐村,很快进入状态。他带领组员们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村里的每家每户,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按贺中利的话说,扶贫好比治病,摸清了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贫困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村民直不起腰。为啥穷,贺中利通过走访找到了答案。由于地质结构独特、生长环境优越,下抱榆槐村是“京东板栗”的优质产地。但是多年来,由于道路不便,水肥运不上山,“肩扛筐背”生产效率低下,“靠天长多少算多少”粗放管理模式,导致板栗未能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制约村民致富的主要原因。

要想富先修路。贺中利与村干部一起上山实地踏测,根据地形、地貌,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协调作业路占地问题,集中民智,修建了10余条累计长6.6公里的田间作业路,结束了果农多年来上山下山“肩扛筐背”的生产模式,打破了制约板栗增收的瓶颈。村民说,这是为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水肥、板栗再也不用背了,三轮车一响,一切都解决了。此外,贺中利通过组织村民到外地考察参观、参加板栗技术系列培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整体提升村民板栗管理水平,为全村板栗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紧接着,贺中利带领乡亲们扩大种植面积,引导村民退耕还林,新增种板栗面积约400余亩,嫁接板栗新品种约500亩。“现在漫山遍野全是板栗树,能栽种的地方全种上了,板栗种植产业进一步扩大,板栗已经成为引领下抱榆槐村脱贫的支柱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杨露伶说,现在每到收购的季节,客商陆续到村里谈集中收购板栗的事宜,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贺中利组织筹措资金实施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制定了“企业+合作社+农户”合资合作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既可解决无人管理的难题,又可解决资金短缺难题,还可解决销路问题。贺中利带领组员先后跑了几个月时间,经过几十次的谈判才最终确定合作的具体细节。此外,贺中利还帮助村民联系外出务工的机会,修建村村通公路,修建爱民桥一座,修缮被水冲垮的防洪坝,组织村民修建水窖53个。其中,爱民桥的建成将村东老庙与大冷公路连接起来,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为了不影响扶贫工作进度,贺中利克服了很多个人困难。驻村期间,他的爱人外出时脚被砸伤,整个脚背都被砸烂。不久,老母亲又患上白内障需要手术,贺中利心急如焚,却又撇不下村里的一堆事情。忙里忙外,贺中利没有因为个人问题耽误一天扶贫工作。正当他以为一切事情平息的时候,爱人又患上了肾病,被迫到北京住院治疗。当时由于村里的爱民桥到了竣工验收的日子,贺中利必须赶回村里,可爱人在北京也不能没人照顾。无奈之下,他不得不让爱人提前15天出院,然后接到村里进行照顾。贺中利把爱人带到村里照顾生活了6个多月,他的这份真情深深感动了村里的每户乡亲。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系列帮扶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只有真正俯下身子为百姓着想,为贫困群众谋出路,才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贺中利说。(王静)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