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政治经济

河北地王集团董事长赵世辉: 中国红酒“摇篮”的守护人

2018-11-19 11:19: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地王集团董事长赵世辉:中国红酒“摇篮”的守护人

新时代民营先锋系列报道(27)

河北地王集团董事长赵世辉与记者合影。 卢继峰摄

11月1日一大早,深秋的阳光穿透洁白的云朵照射在大地上,显得暖意融融。一大早,赵世辉就跨进了公司大门,像往常一样,他第一件事是来到公司一楼的陈列室,久久注视着展柜上的一瓶被岁月风霜染得十分陈旧的葡萄酒——北戴河牌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眼神里充盈着满满的爱意。

这是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诞生在地王集团的前身——昌黎葡萄酒厂。

“如果说昌黎是中国干红葡萄酒的摇篮,那么,地王就是中国干红葡萄酒的根儿。”用手指轻轻拂去瓶体上的灰尘,赵世辉的脸上能清晰地看到一丝自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红葡萄酒在国内从自主研发到市场推广再到成长为蓬勃发展的产业,40年的发展轨迹折射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印记。”

●艰苦创业 小厂房里诞生中国第一瓶干红

河北地王集团办公大楼。 地王集团供图

1970年,赵世辉从河北轻工学院食品专业毕业,进入家乡的国营企业——昌黎制酒厂成了一名普通工人。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和自己所在的酒厂会受命研发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自己所在的小县城会和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产生这么紧密的联系。

事情要从上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说起。

1972年1月,坐落在美国加州纳帕谷的史莱姆堡酒庄庄主,突然收到白宫的一个订单,限时将13箱葡萄酒送到特拉维斯空军基地。这是一座创建于1862年的酒庄,酒庄的主人不知道自己精心酿造的葡萄酒将会在什么地方被打开,更不知道是什么人来享用。

是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世纪握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来自纳帕谷的美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桌上被打开了。尽管我们以最好的茅台白酒相迎,尼克松总统来访还是自带了葡萄酒,这让中国政府意识到了中国干型葡萄酒在中国经济和外交上的空缺。

河北地王集团董事长赵世辉还珍藏着中国第一瓶干红。 地王集团供图

很快,研制高档干型葡萄酒的议程被列入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并由国务院责成当时的轻工业部研制。

轻工部中国食品发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其昌受命出山。他先后考察了法国、西班牙等有红酒传统的欧洲国家,然后又在国内的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吉林等地进行考察比对,最后综合了土壤等地理环境和气候、昼夜温差、降雨量、无霜期、日照时间等自然因素后,期许的目光落在了昌黎。

就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的1978年,昌黎葡萄酒厂成了那个担负起国家任务的幸运儿。

在专家指导下,酒厂很快成立了17人的研制小组,分为葡萄基地组、设备制造组、化验分析组、发酵贮酒组、调配冷冻组。赵世辉被分到了化验分析组,由于这个小伙子年轻能干,又是食品专业科班出身,他深得专家的青睐。

既然是科研,就来不得半点马虎。按照研发要求,需要搜集整理出当地此前15年的气象数据。在那个信息技术极度落后的年代,这可不是一份轻松的活儿,许多人都不愿意接。

中国第一瓶干红--北戴河干红于1984年荣获中国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第一枚金奖奖杯。 地王集团供图

“我来吧!”赵世辉毛遂自荐。

“当时许多人都笑我傻。”赵世辉笑着回忆当年的情景,“首先遇到的麻烦是气象部门配合不积极。设身处地想想,十几年的资料堆满了大半间屋子,谁不嫌麻烦呀?没办法,我只能使出‘二皮脸’,该说好话说好话,该敬烟就敬烟。对方一看这小伙挺会来事儿,算了,能帮就帮一把吧。”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钻故纸堆的日子,最后,一套完备的气象资料摆在了专家的案头。

不光心细会来事儿,还得能吃苦。为了取得第一手土壤资料,赵世辉常常需要在基地深挖1到3米分层取样,七八十斤的土样装进面袋里,用自行打车驮到火车站,再背到北京去化验。

“那段时间,手粗了,人瘦了,光布鞋就跑坏了好几双。”赵世辉感慨道。

为了加快研制进度,昌黎葡萄酒厂从法国进口一批赤霞珠葡萄,进行多方法、多工艺小型试验,最后选定采用热浸体转动发酵工艺。历经上万次酵母培育实验,产品出来后,经专家品评,从色香味到各种指标均能达到国际水平。

“1979年,经过艰苦创业,我们终于掌握了干型葡萄酒的技术,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40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赵世辉终生难忘!

成功的喜悦,给了人们极大的鼓舞。此后,昌黎和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河北地王集团灌装车间。地王集团供图

1980年,昌黎葡萄酒厂从法国引进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佳里酿、霞多丽、雷司令等27个酿酒葡萄品种,分别在施各庄公社、十里铺公社等11个村种植了1.6万亩酒葡萄。

1982年,轻工业部为昌黎葡萄酒厂拨款317万元用于新建干红车间和设备制造。

1983年昌黎葡萄酒厂用昌黎的酒葡萄、用自制设备生产出中国第一瓶干红——北戴河牌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又一个里程碑。

该产品1984年荣获国家金奖,1988年在法国布鲁塞尔荣获国际金奖。

为了不断提高干红葡萄酒的品质,1988年8月昌黎葡萄酒厂与法国鹏力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合资组建了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从此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专业生产干红葡萄酒的企业诞生。

●勇闯市场 昌黎红酒红遍大江南北

1984年,正当这个中国红酒产业第一批创业团队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退酒风波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这一年,酒厂发往深圳的一个5吨集装箱的红酒被要求全部退货。

为啥?

因为这玩意儿又酸又涩,没人爱喝。

是不是生产的红酒不达标?

可经专家品评和指标化验,产品从色香味及各种指标均能达到国际水平。

河北地王集团地王贮酒车间。地王集团供图

经过市场调研才发现,多年喝惯了白酒的中国人,对这个来自西方洋玩意酸涩的口感根本接受不了。

“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市场接受起来,就更难了!”

是抱着技术和荣耀躺在摇篮里睡觉,还是勇往直前开拓荒芜空白的市场?

“干!就是荒地,我们也要犁出一条沟!”赵世辉和几个当时的厂领导一商量,想法出奇地一致,“为了研发这个第一瓶,国家投入了这么大的精力财力,干不出个模样来对得起谁?”

一番细致的市场分析后,厂里决定先从大城市的涉外饭店、星级宾馆和高校院所等外国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突破,一步步打开市场。

赵世辉带着他们的“市场开发突击队员”们出发了。可没想到,一出手又遇到了麻烦。

身穿裤衩背心,推一辆自行车,这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民的标准打扮,可正是因为这身随意的打扮,他们常常被北京的星级酒店拒之门外。“行头不像样,连门都进不了。看来要想打开市场,不投入点不行啊!”赵世辉他们一合计,一狠心,东挪西凑的,花1.2万元买了一辆好几手的旧雪铁龙轿车。

“这辆车老旧到什么程度呢?车架子晃晃悠悠,咯吱咯吱作响,跟本跑不了远路,也就是到涉外饭店门口当一下敲门砖,充一下门面。”赵世辉笑着自嘲。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推广中国第一瓶干红,那种难处不是某一方面的难,而是全方位的难!”回忆起当时创市场的艰辛,赵世辉至今仍记忆犹新。以当时的条件,红酒瓶国内生产不了,他们用的瓶子都是从北京的酒店里一家一家收来的。一瓶酒8元钱推销出去,瓶子还要想办法收回来。

国内没有密封红酒的橡木塞,需要从美国进口,然后再从香港转运到大陆。那时候进口商品,还需要外汇券,由于需求量大,赵世辉就到处托朋友倒券,有一段时间因为“行为异常”,他一度受到县纪检部门的调查。

在这种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精神努力下,市场渐渐的有了起色。真是败也深圳,成也深圳。到了1996年,这个全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的娱乐场所,逐渐兴起了一阵喝红酒的热潮。为了调和口感,当时的时尚潮流喝法是,红酒加雪碧,或者红酒加可乐。

河北地王集团董事长赵世辉与资助的贫困学生合影。 地王集团供图

“干红和普通果酒的核心工艺区别就是脱糖,这一闹,好好的红酒跟甜酒也就没有区别了。”谈到中国第一瓶干红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市场接受,赵世辉无奈的呵呵一笑。

但变化总比不变强。从那之后,敏感的赵世辉发现,人们对红酒的接受程度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今天,品红酒已然代表一种健康、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市场是最准的风向标,市场是最好的晴雨表。随着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在中华大地大江南北打开市场销路,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十几家酒厂先后到昌黎考察学习。靠着地王集团的对外技术转让和人才输出,如今,秦皇岛地区新建了几十家、全国转型了500多家干红葡萄酒厂。

昌黎如同一只会扇动翅膀的蝴蝶,带动了整个中国干红葡萄酒产业的迅速起飞。

●传承赓续 让中国红酒的“根儿”成为地王发展的“魂儿”

地王集团厂区北部有一片老旧厂房,在周边新楼的衬托下显得特别显眼。这里就是1979年诞生中国第一瓶自主研发的干红葡萄酒的地方。

高大的水泥储酒罐、依旧散发着酒香的发旧木桶,布满蛛网的屋顶,7000平方米的厂房里,集纳了从破碎、发酵到储酒、包装的红酒加工所有流程,这里的每一件老物件,无不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行走过70多个国家的赵世辉,在人们盲目拆建的热潮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老厂区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散发着创新精神的中国第一瓶干红诞生地,为民族工业奋斗史留下了可以触摸的宝贵遗存。

河北地王集团董事长赵世辉工作照。 地王集团供图

11月1日下午,陪同记者参观的赵世辉一边如数家珍的介绍,一边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这里就是中国红酒的‘根儿’,这里也是地王发展的‘魂儿’!”

的确,如果说昌黎和地王集团是中国干红葡萄酒诞生的摇篮,恐怕没有人反对。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展开,地王不断向全国红酒产业转让技术和输出人才,至今已有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的酒厂任总工和副总以上管理人员。

就是在昌黎,蓬勃发展的葡萄酒产业,也和地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地,业内排名第一的“华夏”,是由地王的一个生产车间发展起来的;“茅台”葡萄酒厂,就建在当年地王在后营村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上。

地王有着辉煌的过去,同时也在谋划着美好的未来。

2003年8月31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号召,地王集团成功改制,赵世辉成为这家民营企业的当家人。

“地王人酿造了琼浆玉液,却不在酒香中沉眠!7000平米的老厂房就是会说话的文物,就是沉睡的历史,这么多年白白放着,太可惜了。”赵世辉说,“借秦皇岛大力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大好契机,把当年研发第一瓶干红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游客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了解那段历史,了解红酒文化,了解昌黎。”乘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赵世辉决心带领地王再创红酒业的辉煌。

●记者手记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赵世辉绝对算得上中国葡萄酒界的“老江湖”。

从1970年一脚踏进昌黎葡萄酒厂的大门,他一辈子就没有离开过葡萄酒行业。近50年过去了,当初同他一起工作的伙计,现在只有他一个还在一线工作。

从一定程度上讲,红酒产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发展水准的缩影!

促使中国自主研发干红的的那段外交轶事,深深地刻进了赵世辉的脑海里。人生最美好的韶华投给了中国干红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事业,他对这个产业怀着浓浓的深情。因为热爱,为了整理完整的气象资料,他在故纸堆里脑袋一扎就是一个多月;因为热爱,常年背着七八十斤的土样往返于北京和昌黎之间;因为热爱,他一次次“厚着脸皮”敲开星级酒店的大门;因为热爱,当2010年轰动全国的“红酒事件”给行业带来沉重打击、不少红酒企业悄然退出时,他选择了继续坚守……

赵世辉的坚守,在红酒行业成为了一个传奇式的存在。他有5个国家级评委、专家头衔。1986年第一次进行国家级评酒师评定,一连7天的考试,全国只有9人幸运过关。赵世辉名列其中。获取这些头衔并非一劳永逸,要每5年再考一次,连续考过3次,才有资格考取国家级评酒委员会专家。获得专家资格还要每5年考一次,这样又连续考了4次,前后历时35年。正是凭着一身硬功夫,他数次站到了世界红酒的原点——法国的讲台上,讲述中国人对酿造葡萄酒的见解,讲述中国人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故事。

热爱和坚守,成就了地王传奇,也成就了中国干红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整个中国干红葡萄酒产业的迅速起飞,这个业内坚守了40多年、如今已年逾花甲的“老江湖”也面临着种种新困惑和新挑战。事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采访中这位老人数次表达了这样的焦虑,最终,话题一次次聚焦在创新上。

“地王曾经是中国红酒的‘根儿’,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解放思想,地王也一定能成为中国红酒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魂儿’!”

我们祝福并期待地王在新时代续写出新的辉煌和传奇!(记者于军涛、李淑丽)

责任编辑:王春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