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社会民生>>

一位老剃头匠的乐业生活

2019-09-03 16:58: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老杨,快帮我剃剃头发!胡子也得刮了,你看,两个月没来,就长得这么长了……”8月5日中午,一位头发灰白、胡须茂密的老人,一只脚刚迈进杨志安的家门,便拉开了嗓门叫道。

今年74岁的杨志安,是海港区驻操营镇郭庄人,在庄里一条曲里拐弯儿的胡同里居住。别看住的地方偏,他的名气可不小——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他这位老剃头匠的大名。

这不,刚进门的这位老人,名叫王正凯,已经78岁了,当天早上专门乘坐大巴车,从10公里外的三道河村赶来。

王正凯是杨志安多年的老顾客,二人早已从主客关系处成了朋友关系。平时杨志安剃头刮脸全套活儿下来,收费10元,老主顾,打个半价,只收5元。对于这一点,王正凯十分满意。他一句话评价杨志安:“手艺好,不财黑,心眼儿活。”

说的没错,“剃头刮脸收费10元”,对杨志安来说,多数时候只是市场行情之间的一个象征性约定——他很少正常收费。熟人来了,打个半价;如果来的顾客穿戴马虎,经济状况多不乐观,于是又优惠两三元;倘若剃头者岁数比他还大,杨志安马上推己及人,心想老人出门都不容易,干脆义务劳动吧。

剃头匠杨志安方圆几十里的名气,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加分项。除此之外,就是手艺本身了。大文豪苏轼被贬海南,曾为剃头铺写对联道:“虽云毛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刮脸剃头,看上去小事一桩,做起来可是件技术活儿。杨志安的手艺从父亲那里传下来,剃头、刮脸,精细利落,顾客们多数是中老年人,往往进门时蓬头垢面,等到出去,个个容光焕发。

现代生活是年轻人主导的时代,剃头还好些,老年人刮脸可不件容易的事。

“我们村有个顾客,今年也70多岁了,搬到市里和儿子住,什么都适应,唯一不适应的,就是找不到刮脸剃头的,有一次老头子沿街寻找了二里多地,路过的浴池、理发店都问过了,都没有这项服务。”杨志安告诉记者,“他每过一段时间就回来一次,为的就是刮脸剃头。”

除了接待上门顾客,杨志安还提供上门服务。

“村里常有得脑梗塞、脑出血的病人,还有一些半身不遂、瘫痪的老人,家里的子女上门请咱去给剃个头,那是一定得去的。”杨志安说,“如果是郭庄的,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就不要钱了。如果是邻村的,象征性地收几块钱。”

自从在父亲手里接过这门手艺,一晃已是30年,杨志安也已从一名壮年汉子变成了白发老者,但这门一次只收几块钱的服务,杨志安干得踏实、快乐。

“靠这手艺挣钱糊口,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和老伴儿有儿女供养,但剃头刮脸,只要有人来找咱,咱就干,也算是还能为人群干点儿事。”杨志安对记者说。

人一有事儿干,就有了价值,即便老了,也不会因为找不到存在感而寂寞。这一点,很适合杨志安。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谭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