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秦皇岛头条新闻

六大定位,书写美丽港城建设新篇章

2021-09-13 15:48: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六大定位,书写美丽港城建设新篇章

————秦皇岛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

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开放创新城市、港城融合城市、舒适温暖城市、文明和谐城市、安全韧性城市,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接续奋斗,再用5年左右时间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秦皇岛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让生态环境成为秦皇岛最亮底色。这是环境提升后秦皇岛干净的海岸线。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开放创新城市、港城融合城市、舒适温暖城市、文明和谐城市、安全韧性城市————8月27日,在秦皇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丁伟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秦皇岛市今后5年城市建设的六大定位。

今后5年,秦皇岛坚持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战略指引,坚持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作为重要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用担当与实干,建设具有中国魅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国际旅游城市。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项目建设

报告提出,秦皇岛市将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总抓手,全市全员全生命周期狠抓项目建设,做活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总量、做优质量,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报告解读】

力促经济总量上台阶。按照提升优势、做强新兴、谋划未来的梯次递进原则,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未来高潜产业。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接续奋斗,再用5年左右时间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基础设施、生态治理保护和保障改善民生重点领域投资。持续保持投资强度,5年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力超4000亿元,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做大龙头企业,壮大中小企业,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衔接格局,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坚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培育生产集约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等业态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秦皇岛市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近日,科研人员在培育甘薯脱毒苗,利用高校科技成果振兴甘薯产业。 河北日报通讯员李铎摄

•瞄准立市产业建设,培养壮大重点产业集群

【关键词】产业体系

报告提出,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土地供给,推进产业链“锻长补短”,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

【报告解读】

发展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充分用好滨海旅游带、长城文化带两个核心资源,建设好重点文旅产业聚集区。破解旅游淡旺季矛盾,开拓早春、晚秋和冬季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与康养、体育、工业、教育、商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高端旅游和高端康养产业,构建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制造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培育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重型装备、粮油食品、新型材料、医疗器械辅具6个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钢延和新型材料3个千亿级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临港临海经济。高标准编制秦皇岛港总体规划和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秦皇岛港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推动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千亿级进出口贸易基地。发展海洋运输、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服务等产业,加快建设国际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采取更加务实举措,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关键词】对外开放

报告提出,推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抓住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机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报告解读】

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重点企业目标库,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开展专业精准的招商活动。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支持秦皇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海港开发区(高新区)整合,实行市区共建,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北戴河新区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培育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支持昌黎经济开发区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空港产业、京津转移产业等特色园区。

放大外资外贸基本盘。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推动对外经贸合作多元化,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临港制造、跨境电商、服务外包、保税租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向综保区延伸。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改革创新

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大气魄、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推动创新。

【报告解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完善会审会商机制,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整合、盘活和做大做强重点融资平台。抓好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驻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平台,发展众创空间和孵化载体。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提升窗口单位服务质量。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做强县域、做优县城、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报告解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聚焦“五个农业”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葡萄、苹果、板栗、水产等15个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抚宁生猪养殖、山海关大樱桃、昌黎蔬菜、青龙中药材等省级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昌黎发展葡萄酒、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支持卢龙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支持青龙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到2025年,每个县区都要拥有2个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海港区和昌黎县形成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十四五”内,实现国家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全覆盖。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实现应改尽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实现垃圾焚烧处理全覆盖。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市建设上新台阶

【关键词】城市建设

报告提出,瞄准全省最优,对标全国一流,统筹做好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设最干净最绿色最美丽海滨城市。

【报告解读】

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京唐秦辽发展轴、沿海经济带和长城文化带,以及滨海城市集聚板块、城乡融合发展板块、生态涵养功能板块的结构布局,构建“一轴两带三板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突出中心城区,带动3个县城及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形成“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市域城镇发展体系,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68%。

加强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和城市管理。加快秦皇岛火车站、海阳、道南等6大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推进新兴里、康乐里、市政院等8大片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市区80年代老旧房屋改造。开展基础设施提质扩能行动,加强城市容貌综合治理,继续抓好裸露土地治理,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升级改造数字城管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京秦高速、唐秦高速、卢新高速、环渤海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构建“六横三纵”铁路网和“三纵三横四联”高速公路网。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

报告提出,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让生态环境成为秦皇岛最亮底色。

【报告解读】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率先达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价值实现机制。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建筑,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防治大气污染,强化工业重点领域深度治理,抓好农村散煤治理和清洁取暖改造,强化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系统防治水体污染,强化污染源排查整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雨污分流项目建设。抓好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全年保持I类海水水质,落实河湖长制、湾长制。

加强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抓好矿山修复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大河海岸线、沿海防护林等保护力度,实施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行动。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回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

【关键词】民生保障

报告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情用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报告解读】

大力促进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援企稳岗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

建设教育强市。落实“教育十条”,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房地产开发配建中小学、幼儿园政策,实施高中教育振兴计划,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支持燕山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加快发展。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等设施建设,保护利用好历史文物和近代优秀建筑,打造更多城市文化艺术空间。办好秦皇岛国际马拉松等品牌赛事。

打造健康秦皇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市第一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创伤医学中心、市第三医院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 、师源)

责任编辑:王春红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